年内1482家关门,部分银行网点陷入盈利困境,升级改造是大势所趋

tamoadmin 0

  来源:华夏时报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南路133号,位于老城区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上,附近人流量多,车流量大。而曾经在此经营多年的一家国有大行网点悄然关闭,如今换成了一家超市。

年内1482家关门,部分银行网点陷入盈利困境,升级改造是大势所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久不来,今天才发现银行网点变成超市了。”7月3日,家住通州区的李女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个网点开了至少10年,去年经过此处以为网点在装修,没想到彻底关停了,银行竟然还能不挣钱吗?

  截至7月4日,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信息,《华夏时报》记者统计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退出网点累计1482家,同期968 家银行网点获得金融许可证。

  近年来,银行网点客流量断崖式下跌,部分网点盈利能力锐减。对此,多家银行推进网点优化升级,网点数量呈现收缩态势,但随着网点布局的调整,以及更多生态场景的融入,网点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撤并的同时,不少银行正在对网点进行改造,重新装修后的银行网点“褪去”严肃形象,营业大厅更加明亮整洁,工作人员更贴近客户,此外不少银行将理财业务放到重要位置。

  银行网点的困境

  前些年,线下网点曾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主战场,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

  为了抢占市场和存款,银行大规模铺设网点,甚至有的银行一条街两侧设置两个以上网点。《华夏时报》记者从机构持有金融许可证信息列表中查询到,截至2024年7月3日,全国共有商业银行网点超20万个。

  但如今,网点已然成为银行运营成本最高、风险较为集中的渠道。一名国有大行通州区网点的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由于租金贵、运营成本高,上述新华南路所关闭的网点,已经与其所在网点合并。

  “银行网点的运营也需要计算成本,这边房子是银行自己的,不用付租金,两个网点合并后,此处重新装修,营业面积更大、更宽敞。”上述工作人员说道。

  此前,福州一家股份行工作人员也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他所在的社区支行面积仅60平米,工作人员5名,一年的运营成本近百万元,其中包括人工成本,房租、物业、水电,以及维护、宣传、办公费用等。稍大一些的支行,一年至少要支出四五百万元,而“这只是最基本的成本”。

  一面是较高的运营成本,而另一面是断崖式下跌的客流量,“利润下滑”成了一些银行网点面临的难题,网点撤并成了大势所趋。

  截至7月4日,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信息,《华夏时报》记者统计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退出网点累计1482家,同期968 家银行网点获得金融许可证。换句话说,2024年前6个月,共计减少514家银行营业网点,其中包括支行、分理处、营业所等。

  “银行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7月3日,一名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感叹道。

  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疫情后,来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大幅下降,不及原来的二分之一。“原来都得排长队,办一次业务要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现在基本没人,10多分钟就能处理完。”

  同时上述工作人员提到:“很多年之前,客户买理财产品、基金产品都要到银行排队,去晚了还抢不到,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互联网高度发达,手机银行能满足大部分金融需求,不仅省时,还安全。”

  “开着就等于赔钱。与其维持,不如优化。”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此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数字化发展,银行客户线上化趋势明显,部分网点客流量迅速下降,使网点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尤其一些大城市里的网点,每天业务量非常有限,甚至达不到盈亏平衡点。

  曾刚认为,在这种背景下,适度减少已有的物理网点可以压缩成本,同时增强线上渠道服务能力,这也是银行渠道优化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曾表示,效益低的网点正在成为银行的负担。小型网点很难盈利,很多需要依靠分行、总行养,在监管趋严、业务线上化的大背景下,裁减不赚钱的网点很正常。

  网点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正引导商业银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人员选配,加快设施更新,增强普惠金融服务。

  原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型银行包括所有的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增强分支机构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持续完善网点布局,优化人员结构,加强金融服务空白和薄弱地区的支持。

  此时,他还提到,在撤销部分网点的同时,监管部门引领银行在一些地区新设网点,网点数量和员工队伍总体上来看还是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监管部门应对新开设网点的条件和标准进行规定,并定期对其设施人员完备性、服务质量、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健全性等进行评估。从总体上把控网点开设的数量和位置,引导商业银行在网点选址时综合考虑附近网点密度、人口密度、经济活跃度等因素,确保金融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

  另外,目前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产品类似的情况下,客户对服务的需求提升,包括银行工作人员的态度、客户经理运营客户的能力,此外还包括网点的软硬件设备,客户办业务时的体验感等。

  “客户立行”已成为银行网点转型的中心。近年来,不少银行网点升级改造,在经营模式、业务流程、软硬件***配置都进行了优化,更加智能化、轻型化运营,力求在提升网点辐射力、提高客户服务力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银行网点升级后,一方面对科技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更加特色化、个性化。

  例如,多家银行实体网点为满足“银发族”客群需求,探索网点适老化改革,完善适老化服务,帮助老年客群跨越“数字鸿沟”。记者走访网点时注意到,多家银行在网点改造后增加了适老设施和服务。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银行网点增设理财业务办理柜台,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理财经理。

  “网点新装修后,更加宽敞明亮、清新舒适,原来购买理财要上二楼VIP室,现在一进门直接可以找客户经理办业务。”一名家住西城区的张女士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她家附近银行网点的情况。

  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访时,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曾表示,在银行业务全面数字化的背景下,就很多业务而言,物理网点不再是必要环节,其作为客户服务一线堡垒的价值逐步下降。

  薛洪言认为,在这种背景下,物理网点需要在数字化转型大环境中重新寻找定位,并基于这个定位进行针对性转型。

  此外,曾有银行业内分析人士提出,网点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也是一项颠覆性工作,工具先进了,运营和管理思想也要跟上,这点尤为重要。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没有完全一样的路径,不能简单地照搬他行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每家银行的网点转型道路都需要不断演进、优化,以适应客户的需求变化为核心,持续探索特色化道路。

标签: #网点

上一篇元气森林,你太急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