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
每日经济新闻
《指南》提出,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产业标准体系亟需完善
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此外,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10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
《指南》提到,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形成庞大市场规模。伴随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创新技术群体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深度协同等新特点,亟需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包括信息***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以及信息处理等,其中信息处理包括算力、算法、大模型等。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有很多接口,要把不同的产品连接起来,要在众多网络之间进行传输,要进行信息处理,处理完以后再去控制各种各样的设备,不同的接口、不同的传输线路就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大家都各干一套,那各种产品之间就没有办法打通,这样就会导致行业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
“尽快、尽早制定产业相关标准,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帮助。”项立刚举例说,比如人形机器人可能有不同的型号,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多台人形机器人,那就需要彼此之间进行沟通,要把他们的能力整合起来;又比如街上的智能汽车,它们相互之间也要连接起来,前面一辆智能汽车刹了车,它要把信息传给后面一辆智能汽车,也让它刹车。这都必须要有共同的标准才可以。
构建七大标准体系
《指南》明确,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部分。
其中,基础共性标准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性、框架性、总体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主要规范数据、算力、算法等技术要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底座。关键技术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文本、语音、图像,以及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的技术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主要规范由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模式。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以及重点行业智能升级的技术要求。行业应用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的技术要求,为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安全/治理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要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支撑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算力中心、系统软件、开发框架、软硬件协同等标准。其中在智能芯片标准方面,《指南》提到,规范智能芯片相关的通用技术要求,包括智能芯片架构、指令集、统一编程接口及相关测试要求、芯片数据格式和协议等标准。
在算力中心标准方面,《指南》提到,要规范面向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计算集群、新型数据中心、智算中心、基础网络通信、算力网络、数据存储等基础设施的技术要求和评估方法,包括基础设施参考架构、计算能力评估、技术要求、稳定性要求和业务服务接口等标准。
标签: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