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卓:公共数据有望进入规范流通和使用

tamoadmin 0

  “数字金融是过去二十年里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创新。我国在移动支付、在线投资理财、大科技借贷、手机银行,场景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全球领先。”5月30日,在“第九届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卓表示。

  展望未来,黄卓认为,数字金融呈现四个发展趋势:

  一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我国金融体系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升级,银行年报的关键词由金融科技、数字化变成了智能化,金融科技创新也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以ChatGPT和生成式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应用跨越奇点,进入智能涌现阶段。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卓:公共数据有望进入规范流通和使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工智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过去几年,居民投资难的问题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居民财富的有效配置,为长尾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投资端难题,同时引导这些资金转向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未来,数字员工、智能办公助手、智能风控、投资者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数字金融。过去,数字金融创新大部分基于消费互联网,产业端则发展不易。产业端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逻辑,每个产业链有不同的核心企业、核心的平台,核心的信息流和数据流。这就需要金融科技企业针对不同产业,探索出适配的数字化金融服务。

  三是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金融。过去几年,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但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产权问题、数据孤岛问题、数据隐私保护、安全问题。“数据二十条”初步搭建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各个大数据***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让数据合规流通,产生价值。未来,公共数据有望进入规范流通和使用,助力企业信用建设,有助于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基于数据的金融服务。

  四是跨境数字金融与中国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企业出海。很多国家数字金融渗透率比较低,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更广阔空间。金融科技企业出海,不仅能提升我国数字金融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同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很好的底层支撑。

标签: #金融